资源类型

期刊论文 163

年份

2024 1

2023 19

2022 13

2021 12

2020 9

2019 7

2018 15

2017 9

2016 3

2015 8

2014 5

2013 5

2012 4

2011 3

2010 1

2009 7

2008 5

2007 6

2006 2

2005 5

展开 ︾

关键词

微流控 4

医院中子照射器I型堆 2

地质灾害 2

扬矿管 2

技术体系 2

深海采矿 2

生物材料 2

2035 1

2型糖尿病 1

8英寸 1

ADV 1

CO2 加氢 1

COVID-19 1

Cas12a 1

HEMTs);栅槽;数字湿法腐蚀;选择性湿法腐蚀 1

HHT 1

K 助剂 1

Matlab 1

Mn 助剂 1

展开 ︾

检索范围:

排序: 展示方式:

通过一个等价雷诺数揭示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区域 Article

陈晓东

《工程(英文)》 2019年 第5卷 第3期   页码 576-579 doi: 10.1016/j.eng.2018.09.013

摘要:

Flow transition from laminar to turbulent mode (and vice versa)—that is, the initiation of turbulence—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subjects in the history of engineering. Even for pipe flow, predicting the onset of turbulence requires sophisticated instrumentation and/or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based on observing the instantaneous flow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In this work, a local Reynolds number equivalence γ (ratio of local inertia effect to viscous effect) is seen to conform to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Wall, where γ = 1 represents a quantitative balance between the abovementioned two effects. This coincides with the wall layer thickness (y+ = 1, where y+ is the dimensionless distance from the wall surface defined in the Universal Law of the Wall). It i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how the local derivative of γ against the local velocity changes with increasing velocity determines the onset of turbulence. For pipe flow, γ  25, and for plate flow, γ 151.5.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ertain combination of γ and velocity (nonlinearity) can qualify the source of turbulence (i.e., generate turbulent energy). Similarly, a re-evaluation of the previous findings reveals that only the geometrically narrow domain can act locally as the source of turbulence, with the rest of the flow field largely being left for transporting and dissipating. This understanding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future large-scale modeling of turbulence.

关键词: 局部等价雷诺数     转捩     壁面律         平板流动     建模    

两种典型结构强自箍缩二极技术研究

杨海亮,邱爱慈,孙剑锋,高屹,苏兆锋,李静雅,孙凤举,梁天学,尹佳辉,丛培天,黄建军,任书庆

《中国工程科学》 2009年 第11卷 第11期   页码 70-78

摘要:

主要介绍了箍缩聚焦二极和自箍缩离子束二极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发展的阳极杆箍缩聚焦二极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在“闪光二号”加速器和2 MV脉冲功率驱动源上进行了阳极杆箍缩二极实验,二极输出电压1.8~2.1 MV,电流在“闪光二号”加速器上开展了高功率离子束的产生和应用研究,给出了自箍缩反射离子束二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实验获得的离子束峰值电流~160 kA,离子的峰值能量~500 keV,开展了利用高功率质子束轰击

关键词: 阳极杆箍缩二极     离子束二极     X射线     高功率离子束     箍缩     聚焦    

物质分析的跟踪观察法

陆钟武

《中国工程科学》 2006年 第8卷 第1期   页码 18-25

摘要:

流动,是物质(如铜、铝等)流动和流体流动二者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基于这个论点,简要地回顾了流体力学中研究流体流动的两种方法,即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相应地提出了物质分析的两种方法,即跟踪观察法和定点观察法强调了物质的跟踪观察法既适用于稳态物质(产品产量不变),也适用于非稳态物质(产品产量增长或下降)。以钢铁产品生命周期的铁流图为例,说明了物质的跟踪模型。在引入了物质的非稳度后,提出了物质各项指标的计算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瑞典铅酸电池系统为对象,计算了其中铅的各项指标,并进行了必要的分析。

关键词: 物质的研究方法     物质的跟踪观察法     物质的基本公式     物质的非稳度    

一种通用的基于斯托克斯的复杂束轮廓工程方法 Article

杨振宇, 南浪, 岑浩璋

《工程(英文)》 2021年 第7卷 第5期   页码 655-662 doi: 10.1016/j.eng.2021.02.008

摘要:

为了在微控管道中实现诸如混合强化、反应控制和材料合成等应用,经常需要编辑其中的束轮廓。传统的束轮廓编辑方法通过激发惯性二次,使管道中流体重新分布,然而在惯性可以忽略的微控环境中,难以借助这类方法形成束轮廓。传统方法使用的对称式管道内结构也限制了可以创造的束轮廓的多样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基于非惯性二次的工程方法来编辑束轮廓:在微管道内部署一系列级联的具有不同几何形状的阶梯来操控处于斯托克斯范围内的流体;通过调整这些微阶梯的形状可以定制输出任意的束轮廓;设计数值式束轮廓预测程序,可快速预测以任意次序排列的预定义的微阶梯所输出的束轮廓。该方法可用于生成包括非对称束轮廓在内的各种稳定的束轮廓,并且广泛适用于多种微控流动环境,促进对复杂微场的预测和设计。

关键词:     束轮廓     斯托克斯     流体动力学聚焦     流动塑形    

基于碳纳米场效应的新型三元半加器及乘法器 Article

Sepehr TABRIZCHI,Nooshin AZIMI,Keivan NAVI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2017年 第18卷 第3期   页码 423-433 doi: 10.1631/FITEE.1500366

摘要: 碳纳米场效应(CNTFETs)被认为是硅晶体可行的替代方案。将CNTFETs与MVL结合,可以得到更快、更灵活的独特设计方案。本文利用微纳技术和三元逻辑设计出了新型的半加器和乘法器。

关键词: 碳纳米场效应设计;三元;半加器;乘法器;多值逻辑    

碳纳米场效应四进制全加器设计与分析 Article

Mohammad Hossein MOAIYERI,Shima SEDIGHIANI,Fazel SHARIFI,Keivan NAVI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2016年 第17卷 第10期   页码 1056-1066 doi: 10.1631/FITEE.1500214

摘要: 本研究在碳纳米场效应(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CNTFET)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高性能四进制全加单元。

关键词: 纳米电子;碳纳米场效应;多值逻辑;四进制逻辑    

城市给水管网恒定和瞬变数学模型研究

汪守东,沈永明,姜恒志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12期   页码 26-30

摘要:

首先基于节点方程法,建立了给水管网恒定数学模型,并采用经改进的牛顿迭代法实现了对模型的求解;其次由特征线法建立了给水管网瞬变数学模型,

关键词: 给水管网     恒定     瞬变     水击     牛顿迭代法    

千兆赫片上互联单壁纳米碳电分析 Article

Zamshed Iqbal CHOWDHURY,Md. Istiaque RAHAMAN,M. Shamim KAISER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 2017年 第18卷 第2期   页码 262-271 doi: 10.1631/FITEE.1500349

摘要: 在未来的高频系统芯片,特别是片上网络的设计中,知识产权模块之间的联系至为关键,而单壁纳米碳则是其中一种很有前景的纳米结构。电路及系统尺寸的不断缩减限制了对1000 GH级别高频信号特征的利用。本文针对不同结构构型的单壁纳米碳,对高质量互联中四项重要的四项电参数——阻抗,传播常量,电流密度以及信号延时进行了推导。每个参数均表现出了对其设计互联频率范围和构型的强相关性。

关键词: 互联;碳纳米;电流密度;传播常量;特性阻抗;片上系统    

用可压缩涡方法模拟叶轮机动静叶的相互作用

陈矛章,彭波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2期   页码 15-23

摘要: 文章强调指出,即使对于非定常可压,为满足无渗透边界条件所需的运动分量也是用椭圆类的拉普拉斯方程描述,而不是用双曲类的方程描述。“扰动胀童为零”不能等同于扰动运动为不可压。

关键词: 叶轮机     动、静叶相互作用     扰动涡方法     非定常     可压缩    

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架构及低碳运行优化研究

穆云飞,吴志军 ,郭浩辰,贾宏杰,王成山

《中国工程科学》 2023年 第25卷 第5期   页码 111-121 doi: 10.15302/J-SSCAE-2023.05.010

摘要: 二是物质、能量、碳的耦合关系复杂。随着煤矿区内综合能源微网的组成结构趋于复杂和多元,电、冷、热等能量与瓦斯、矿井涌水等物质高度耦合,加之不同能量、物质的碳排放特性差异明显,产生了极为复杂的物质、能量、碳耦合关系。">40]的基础上,统一建模煤矿区的物质、能量、碳,构建了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MECH模型,以更深刻描述物质、能量、碳的复杂耦合关系。能量、碳,其中物质包括瓦斯、空气热、矿井涌水,能量包括电能、热能,碳包括风电和光伏发电机组碳排放、各耦合设备碳排放、源自电网购电的碳排放。

二是综合考虑煤矿区的物质、能量、碳,规模化应用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碳能协同运行优化技术。

关键词: 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物质 ‒ 能量 ‒ 碳枢纽模型;碳能协同;低碳运行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舰面场仿真算法

孙文胜,林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03年 第5卷 第5期   页码 76-79

摘要:

飞行甲板表面场是影响直升机飞行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直升机实时飞行仿真中,场速度分布特性直接影响直升机飞行动力学仿真的精确度。文章以纳维-斯托克斯方程为基础,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研究了实时确定场速度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甲板场实时仿真,提高直升机飞行仿真的精度。

关键词:     有限元     神经网络    

潜运沉建闸方法

周君亮

《中国工程科学》 2000年 第2卷 第11期   页码 78-83

摘要:

潜运沉建闸适用在航运发达的顺直河道上建设水工建筑物。

关键词: 潜运沉     建闸方法     水上拆装闸门    

渠网恒定及非恒定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张明亮,沈永明

《中国工程科学》 2007年 第9卷 第8期   页码 92-96

摘要: 利用模型对树状渠网的恒定及复杂的环状渠网和河网的非恒定对模型进行验证。

关键词: Preissmann格式     渠网及河网     流量分配     水质模型    

新型式安全气囊设计与防护效果分析 Article

周华健, 钟志华, 胡满江

《工程(英文)》 2018年 第4卷 第2期   页码 291-297 doi: 10.1016/j.eng.2018.03.015

摘要: 本文从减少气体发生剂用量的角度对一种新型式安全气囊进行设计;为研究新型气囊的刚度与防护效果,挑选3 种类型的假人进行计算机仿真;之后,针对第50 百分位假人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本文结果表明,在减少气体发生剂用量的情况下,新型式安全气囊在乘员防护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潜力。

关键词: 新型式安全气囊     乘员防护     多目标优化    

锌液冷却损坏机理的研究

袁望姣,何将三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 第7卷 第9期   页码 56-60

摘要:

炼锌工业中广泛使用由无缝钢管冷弯而成的冷却来实现锌液的冷却。冷却的使用寿命非常短,消耗量相当大。锌液的表面张力小,渗透性强,腐蚀性强,能与冷却中的铁元素生成铁-锌合金,能溶解冷却中碳、硅等元素,锌液对冷却的强腐蚀性,是影响锌液冷却使用寿命的决定性因素;锌液冷却的损坏是高温腐蚀和应力腐蚀共同作用的结果,热应力和残余应力促使其损坏由高温腐蚀向应力腐蚀发展;冷却损坏位置由热应力和残余应力共同决定,其中热应力起主导作用。

关键词: 锌液     冷却     损坏机理     高温腐蚀     应力腐蚀    

标题 作者 时间 类型 操作

通过一个等价雷诺数揭示层流到湍流的转捩区域

陈晓东

期刊论文

两种典型结构强自箍缩二极技术研究

杨海亮,邱爱慈,孙剑锋,高屹,苏兆锋,李静雅,孙凤举,梁天学,尹佳辉,丛培天,黄建军,任书庆

期刊论文

物质分析的跟踪观察法

陆钟武

期刊论文

一种通用的基于斯托克斯的复杂束轮廓工程方法

杨振宇, 南浪, 岑浩璋

期刊论文

基于碳纳米场效应的新型三元半加器及乘法器

Sepehr TABRIZCHI,Nooshin AZIMI,Keivan NAVI

期刊论文

碳纳米场效应四进制全加器设计与分析

Mohammad Hossein MOAIYERI,Shima SEDIGHIANI,Fazel SHARIFI,Keivan NAVI

期刊论文

城市给水管网恒定和瞬变数学模型研究

汪守东,沈永明,姜恒志

期刊论文

千兆赫片上互联单壁纳米碳电分析

Zamshed Iqbal CHOWDHURY,Md. Istiaque RAHAMAN,M. Shamim KAISER

期刊论文

用可压缩涡方法模拟叶轮机动静叶的相互作用

陈矛章,彭波

期刊论文

煤矿区综合能源微网架构及低碳运行优化研究

穆云飞,吴志军 ,郭浩辰,贾宏杰,王成山

期刊论文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舰面场仿真算法

孙文胜,林明

期刊论文

潜运沉建闸方法

周君亮

期刊论文

渠网恒定及非恒定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张明亮,沈永明

期刊论文

新型式安全气囊设计与防护效果分析

周华健, 钟志华, 胡满江

期刊论文

锌液冷却损坏机理的研究

袁望姣,何将三

期刊论文